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一位极具才华与人格魅力的文人。他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方面均有卓越成就,还以幽默风趣、豁达洒脱的性格深受后人敬仰。其中,“苏东坡画扇”的故事便是流传千古的一则佳话,展现了他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独特智慧。
一、文言文原文
> 有老妇人,年七十,卖扇为业。一日,遇东坡于市,乞其画。东坡笑曰:“吾素不善画。”妇人泣曰:“吾家贫,不能得笔墨。”东坡怜之,遂取竹枝作画,画二犬,一犬伏地,一犬仰首。妇人拜谢而去。后数日,有人买扇,见画,大笑曰:“此何物也?”妇人曰:“东坡先生所画也。”客曰:“此非犬也,乃虎也。”妇人惊曰:“吾不知也。”客曰:“汝可再求之。”妇人复往,东坡笑曰:“汝知吾画犬,岂不知吾亦能画虎?”妇人喜曰:“愿学之。”
二、白话翻译
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妇人,靠卖扇子为生。一天,她在市场上遇到了苏东坡,便请求他为自己画一幅画。苏东坡笑着说:“我平时并不擅长画画。”老妇人流泪说:“我家贫穷,连笔墨都买不起。”苏东坡怜悯她,便拿起一根竹枝,在扇面上画了两只狗,一只趴在地上,一只抬头望着天。
老妇人感激地向他道谢,离开了。几天后,有人来买这把扇子,看到上面的画,大笑着说:“这是什么?怎么像狗?”老妇人回答:“这是东坡先生画的。”那人说:“这不是狗,是老虎啊!”老妇人惊讶地说:“我都不知道。”那人又说:“你再去请他画一次吧。”
于是老妇人再次去找苏东坡,苏东坡笑着说:“你既然知道我会画狗,难道不知道我也能画虎吗?”老妇人高兴地说:“那我想学画虎。”
三、故事寓意
这个小故事虽然简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首先,它体现了苏东坡的仁爱之心和对底层百姓的关怀。面对一位年迈贫困的老妇人,他没有拒绝,而是用最简单的方式帮助她,甚至用“竹枝”作画,表现出一种随性而为的艺术精神。
其次,故事也展示了苏东坡的幽默与智慧。他通过“狗”与“虎”的巧妙转换,既让老妇人感到惊喜,也让她看到了自己学习绘画的可能性。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正是他为人处世的写照。
此外,这个故事也反映出中国古代文人与普通百姓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苏东坡虽为名士,却不摆架子,愿意与普通人交流,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展现自己的才艺,令人敬佩。
四、结语
“苏东坡画扇”的故事虽小,却充满了温情与智慧,是了解苏轼性格与艺术风格的一个生动窗口。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心灵的共鸣;真正的文人,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是否有一颗温暖与包容的心。
如今,我们重读这段文言故事,不仅能感受到古人生活的趣味,更能体会到苏轼那种超然洒脱、平易近人的品格,这也是他至今仍被人们喜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