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公开课)教案】《致橡树》是舒婷创作的一首现代诗,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现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所传达的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爱情观,并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内涵;掌握诗中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健康、平等爱情观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诗人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 分析诗中“木棉”与“橡树”的象征意义及其深层含义 |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 | 教学内容 | 教学目的 |
导入新课 | 通过提问“你认为什么是理想的爱情?”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致橡树》的主题。 |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
初读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 |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
品读赏析 | 教师引导学生逐段分析,重点解读“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等关键语句。 | 深入理解诗歌意象和情感 |
讨论交流 | 分组讨论“木棉”与“橡树”的象征意义,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延伸思考。 | 提高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 |
总结升华 | 回顾诗歌主题,强调独立、平等、互相支持的爱情观。 | 巩固知识,深化理解 |
四、板书设计
```
致橡树
/ \
橡树木棉
(坚强)(独立)
/ \/ \
藤蔓鸟儿夕阳泪雨
(依附)(陪伴)(柔情)(痛苦)
主题:平等、独立、互相尊重的爱情观
```
五、作业布置
1.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理想爱情”的理解。
2. 选择诗中一个意象,写一段赏析文字。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能够较好地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情观。但部分学生对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理解不够深入,今后应加强相关训练,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结语:
《致橡树》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对爱情的期待与思考。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在感悟诗意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