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弓之鸟原文及翻译】一、
“惊弓之鸟”是一个源自《战国策》的成语故事,讲述了一位善于射箭的人通过巧妙的方法让一只受过惊吓的鸟再次受到惊吓而落下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人在经历一次打击后,对类似的事情极度敏感或害怕。
故事中,魏国的更羸用一根空弦就能让一只受伤的鸟掉下来,展示了他高超的射箭技巧和对鸟的心理状态的深刻理解。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古代人的智慧,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人或动物在遭受过伤害后,会对类似的刺激产生强烈反应。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更羸谓魏王曰:“臣能为君引弓虚发而下鸟。” | 更羸对魏王说:“我能够为您拉弓不放箭就使鸟掉下来。” |
魏王曰:“射可至此乎?” | 魏王问:“射箭可以达到这种境界吗?” |
更羸曰:“臣以己之弓,引而虚发,鸟未下而先鸣。” | 更羸说:“我用我的弓,拉满而不放箭,鸟还没掉下来就已经叫起来了。” |
王曰:“然。” | 魏王说:“是这样。” |
更羸曰:“其鸟伤于羽,故闻弓声而惊,不敢下。” | 更羸说:“这只鸟曾被箭射伤过翅膀,所以听到弓的声音就会惊慌,不敢飞下来。” |
王曰:“善!” | 魏王说:“好啊!” |
三、寓意与启示
“惊弓之鸟”不仅是一个生动的故事,更是一种心理现象的写照。它告诉我们:
- 人们在经历过痛苦或恐惧之后,往往会更加敏感和谨慎;
- 对于曾经受过伤害的事物,即使没有实际威胁,也会引发强烈的反应;
- 在处理人际关系或面对问题时,应多一份理解和包容,避免无意中触碰到他人内心的“伤痕”。
四、结语
“惊弓之鸟”作为一则寓言,既展现了古人对自然和心理的深刻观察,也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生活的借鉴意义。在现代社会中,理解这种心理现象,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合作与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