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的原文和译文】“负荆请罪”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著名的成语故事,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两位重要人物——廉颇与蔺相如之间的矛盾与和解,展现了忠诚、宽容与团结的精神。
一、
“负荆请罪”原意是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认错赔礼。故事中,廉颇因不满蔺相如地位高于自己,多次想羞辱他,但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重,处处避让。最终,廉颇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亲自背着荆条到蔺相如门前请罪,二人和好,共同辅佐赵国。
这一典故不仅体现了个人修养与胸怀,也强调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重要性。它常被用来形容人知错就改、诚恳道歉的行为。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 蔺相如是赵国人,担任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 |
既而,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曰:“寡人欲以十五城请易璧。” | 不久,秦王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我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予秦璧而秦城不与,奈何?” | 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说:“把和氏璧给秦国,但秦国却不给城池,怎么办?” |
廉颇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 廉颇说:“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 |
蔺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 蔺相如说:“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赵国如果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给了和氏璧,秦国却不给城池,理亏在秦国。” |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 于是蔺相如让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服,怀里藏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 |
秦王怒,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 秦王发怒,想要杀了蔺相如,蔺相如瞪眼怒斥,左右的人都退缩了。 |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 蔺相如趁机拿着玉璧后退,靠着柱子,怒发冲冠。 |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 于是秦王不高兴,为赵王敲了一次瓦盆。 |
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蔺相如回头叫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 最后秦王喝酒结束,始终无法在气势上压倒赵国。 |
后五年,赵王使廉颇将而攻魏之邯郸。 | 五年后,赵王派廉颇率军攻打魏国的邯郸。 |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廉颇听说此事后,脱去上衣,背着荆条,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请罪。 |
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他说:“我是个粗鄙的人,没想到将军您如此宽容!” |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最终两人和好,成为生死之交。 |
三、结语
“负荆请罪”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真实事件,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知错能改”的典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矛盾时,应以大局为重,以德服人,才能真正实现和谐共处。这一故事至今仍被广泛引用,作为教育和为人处世的重要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