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的而是什么意思】“三十而立”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是孔子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总结,其中“三十而立”的“而”字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具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
一、
在“三十而立”中,“而”是一个典型的文言虚词,常用于表示时间或条件的承接关系。它本身没有实际意义,但起到连接前后的语法作用。在这一句中,“而”连接了“三十”和“立”,表示到了三十岁这个年纪,人开始有所成就、有所立身之处。
“立”在这里指的是人格、事业、道德等方面的建立与稳定。因此,“三十而立”可以理解为:到了三十岁,一个人应该在人生道路上建立起自己的目标、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具备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
二、表格解析
词语 | 含义 | 在句中的作用 | 说明 |
三十 | 指年龄,三十岁 | 表示时间点 | 孔子自述人生阶段的起点 |
而 | 文言虚词 | 连接词 | 表示时间上的承接关系,无实义 |
立 | 建立、确立 | 动词 | 指人在三十岁时应具备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
三、关于“而”的其他用法举例
在古文中,“而”还常用于以下几种情况:
用法 | 示例 | 含义 |
并列关系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表示“并且”、“而且” |
转折关系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表示“但是”、“却” |
递进关系 |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表示“如此而已” |
修饰关系 | 吾尝跂而望矣 | 表示动作的连续或方式 |
四、结语
“三十而立”的“而”虽无实义,但在文言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句子结构更紧凑、逻辑更清晰。理解“而”的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古文的表达方式和深层含义。在现代语境中,“三十而立”也被广泛用来形容人在三十岁左右应当具备的成熟与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