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意思是什么,脍是指什么,炙是指什么】“脍炙人口”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作品或言论非常受欢迎,广为流传。但很多人对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具体含义并不清楚,尤其是“脍”和“炙”这两个字的具体所指。下面将从成语的整体含义、字面解释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
一、成语整体含义
脍炙人口:原意是指烤肉美味可口,人人爱吃。后来引申为好的诗文、言论等广受人们称赞和传诵,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内容。
- 常见用法:用于形容文学作品、歌曲、演讲等内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或传播力。
- 近义词: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 反义词: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二、“脍”与“炙”的具体含义
1. 脍(kuài)
- 字面意思:古代的一种食物,指细切的肉,多为生食。
- 来源:在《论语》中提到“脍不厌细”,说明古人讲究烹饪精细。
- 现代引申:在成语中,“脍”象征着美味、精致的食物。
2. 炙(zhì)
- 字面意思:烤肉,即用火烤制的肉。
- 来源:古代贵族宴席上常见的美食,味道鲜美,深受喜爱。
- 现代引申:在成语中,“炙”也代表美味、受欢迎的事物。
三、成语出处与演变
“脍炙人口”最早见于唐代诗人张籍的《重赠元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堕江潭,去日月已长。……”虽未直接使用“脍炙人口”,但该成语的雏形在古代文学中已有体现。
后世逐渐将其用于形容优秀的作品广受赞誉,如宋代文人常用此成语赞美诗文的优美与流传广泛。
四、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脍炙人口 |
原意 | 指美味的食物人人爱吃,比喻好作品广受欢迎 |
脍(kuài) | 古代细切的肉,多为生食,象征美味 |
炙(zhì) | 烤肉,古代宴席上的佳肴,象征受欢迎 |
现代引申义 | 形容作品、言论等广受称赞和传颂 |
出处 | 早期见于古代文献,后广泛用于文学评论 |
近义词 | 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
反义词 | 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不为人知 |
五、结语
“脍炙人口”不仅是一个语言表达,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好作品,不仅能打动人心,还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了解成语背后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汉语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