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不烂之舌中(三寸不烂有何典故)】“三寸不烂之舌”是一个常用的成语,形容人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这个成语的来源与古代一位著名的说客有关,背后蕴含着一段历史故事。
一、成语出处
“三寸不烂之舌”最早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文中提到战国时期的赵国平原君门下有位叫毛遂的人,他自荐前往楚国求援,凭借自己的口才说服楚王出兵援助赵国。事后,平原君称赞他说:“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这句话后来演变为“三寸不烂之舌”,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口才足以胜过千军万马。
二、典故解析
“三寸”指的是人的舌头长度,古人认为舌头不过三寸,但若能善用语言,便能产生巨大影响。“不烂”则指舌头不会因频繁说话而干裂或磨损,象征着说话者的口才持久、有力。
这一说法也反映了古代对语言力量的高度认可,尤其是在外交、政治和辩论场合中,能言善辩者往往能左右局势。
三、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三寸不烂之舌 |
出处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典故人物 | 毛遂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能言善辩、口才极好 |
“三寸”含义 | 古人认为舌头长度约为三寸 |
“不烂”含义 | 表示舌头不会因频繁说话而受损,象征口才持久有力 |
使用场景 | 多用于赞美他人善于言辞、说服力强 |
四、结语
“三寸不烂之舌”不仅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语言艺术的重视。在历史上,许多政治家、谋士正是依靠这张“三寸不烂之舌”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今天,它依然是我们评价一个人表达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