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是什么意思】“式微”是一个汉语词语,源自古代文献,常用于描述事物逐渐衰落、减弱或趋于没落的状态。这个词在现代语境中使用较少,但在文学、历史或特定语境中仍有一定意义。
一、
“式微”原意为“渐渐衰微”,多用于形容国家、政权、社会风气或某种现象的逐渐衰退。它出自《诗经》等古籍,具有浓厚的古典色彩。在现代汉语中,“式微”虽然不常用,但其含义依然清晰,可用于描述一种由盛转衰的过程。
以下是对“式微”的详细解析:
项目 | 内容 |
词义 | 渐渐衰微,指事物逐渐走向衰落或减弱 |
出处 | 《诗经·邶风·式微》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达对某种趋势的感叹 |
例句 | “国势式微,民不聊生。” |
现代使用 | 较少,多见于文言文或文学分析中 |
同义词 | 衰微、衰落、颓废 |
反义词 | 兴盛、强盛、鼎盛 |
二、详细解释
“式微”一词最早见于《诗经·邶风·式微》,原文如下: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生活困苦的感慨,其中“式微”用来形容国家或社会的衰败状态。因此,“式微”不仅是一个词语,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现代语境中,“式微”可以用来形容:
- 国家或政权的衰落;
- 社会风气的下滑;
- 某种文化或传统的式微;
- 个人处境的艰难与低落。
三、结语
“式微”虽非日常常用词汇,但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值得我们关注。它不仅是对过去的一种回顾,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变化时应保持清醒和警觉。了解“式微”的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背景,也能在现代语境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一词语。
如需进一步探讨“式微”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可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