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断义绝出处于哪里】“恩断义绝”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于描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彻底破裂。很多人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可能并不清楚它的出处和具体含义。本文将对“恩断义绝”的来源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其出处、释义及用法。
一、
“恩断义绝”出自古代文学作品,最早见于《三国演义》中,用来形容朋友或恋人之间因某种原因彻底断绝关系,不再有任何情感牵连。该成语强调的是“恩情”和“道义”的完全断裂,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现实意义。
在现代汉语中,“恩断义绝”多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中的决裂,如友情、爱情或合作关系的终结。它不仅表达了情感上的割舍,也暗示了双方曾经有深厚的情谊,但最终因矛盾、误解或利益冲突而彻底分开。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恩断义绝 |
出处 | 《三国演义》(明代罗贯中) |
原文出处 | “恩断义绝,各奔前程。” |
释义 | 指人与人之间的恩情和道义完全断绝,关系彻底破裂。 |
用法 | 多用于描述朋友、恋人或合作关系的彻底决裂。 |
情感色彩 | 负面,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达失望、无奈或决绝的情绪。 |
近义词 | 分道扬镳、形同陌路、反目成仇 |
反义词 | 情深义重、相濡以沫、患难与共 |
三、结语
“恩断义绝”不仅是成语,更是一种人生经历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在面对人际关系的变化时,要理性看待感情的起伏,同时也应珍惜那些真正值得维系的关系。了解成语的出处和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