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古代人物是】“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源自东晋时期一位著名文人的故事。这句话用来形容一个人有气节、有骨气,不愿为了微薄的俸禄或利益而委屈自己,表现出对尊严和原则的坚持。
一、总结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出自东晋名士陶渊明。他因不愿向权贵低头,毅然辞官归隐,过上了田园生活。这一行为成为后世推崇的高洁人格象征。他的诗文也因其清雅脱俗而被广泛传颂。
以下是对该典故的简要总结:
项目 | 内容 |
典故出处 | 《晋书·陶潜传》 |
出处原文 | “不为五斗米折腰” |
主人公 | 陶渊明(东晋诗人) |
故事背景 | 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因不愿向督邮献媚而辞职归隐 |
成语含义 | 形容人有骨气,不为小利所动 |
历史影响 | 成为后世文人追求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象征 |
二、详细内容
陶渊明,字渊明,又名潜,是东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诗人。他出身于没落的士族家庭,早年曾做过一些地方小官,但对仕途并不热衷。据《晋书·陶潜传》记载,他曾担任彭泽县令,任职期间,有一次上级派督邮来巡视,要求县里官员穿戴整齐迎接。陶渊明认为这种做法违背了他的做人原则,便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于是辞官而去,回到了自己的田园中过起了隐居生活。
这句“不为五斗米折腰”,后来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宁可放弃微薄的利益,也不愿委屈自己、丧失尊严的人。
陶渊明归隐后,写下了大量描写自然、抒发内心情感的诗文,如《归园田居》《饮酒》等,语言清新自然,思想深邃,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奠基人。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仅是对陶渊明个人气节的赞美,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体现。它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原则,有底线,不能为了眼前的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尊严和信念。陶渊明的故事至今仍激励着无数人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