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及翻译】一、
《萧颖士傲物自侮》是唐代一篇记载人物性格与行为的短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萧颖士的士人因自负、轻视他人而最终导致自身失败的故事。文章通过具体事件展现了“傲慢”带来的后果,具有强烈的警示意义。
本文以简洁的语言叙述了萧颖士在面对他人时的态度,以及他因骄傲自大而失去人心、最终落得悲惨结局的过程。通过此故事,作者传达出做人应谦逊有礼、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二、原文与翻译对照表
原文 | 翻译 |
萧颖士,字太元,兰陵人也。 | 萧颖士,字太元,是兰陵人。 |
少有文才,自负其能,不为时辈所重。 | 他年少时就有文采,自恃才能,不被当时的同辈所重视。 |
与李华友善,尝共游于东都。 | 他和李华关系很好,曾经一起到东都游玩。 |
华尝问曰:“君何以自处?” | 李华曾问他:“你打算怎么安身立命?” |
颖士曰:“吾当为天下之士。” | 萧颖士回答:“我应当成为天下最有才的人。” |
华笑曰:“君若欲为天下之士,须先知天下之人。” | 李华笑着说:“如果你想成为天下最有才的人,首先要了解天下的人。” |
颖士不以为然,遂与华绝交。 | 萧颖士不以为然,于是和李华断绝了来往。 |
后为官,骄矜自用,不恤下僚。 | 后来他做官,骄傲自大,不体恤下属。 |
时人皆畏而远之,无复亲附。 | 当时的人都畏惧他并远离他,不再亲近他。 |
终不得志,卒于贬所。 | 最终未能实现抱负,死于贬谪之地。 |
三、总结与启示
《萧颖士傲物自侮》是一篇寓言性质的历史短文,通过萧颖士的性格缺陷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不可自高自大,否则将失去朋友、众叛亲离,最终走向失败。
从文中可以看出,萧颖士虽然才华横溢,但因缺乏谦逊与包容之心,不仅失去了挚友李华的信任,也在仕途上屡遭挫折,最终落得悲惨结局。这提醒我们:
- 为人要谦虚有礼,不可目中无人;
- 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 真正的才学,不仅在于能力,更在于品格与修养。
如需进一步分析人物心理或探讨历史背景,可继续补充相关内容。